城市环境下的低空安全防御建设方案
2025-2-28
无人机给城市管理带来新安全挑战
无人机普及的双刃剑:近年来,无人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为众多领域带来便利,如航拍、物流、农业、基础设施巡检等,极大提高了生产生活的效率与质量。
安全隐患凸显:无人机操作门槛降低导致使用者素质参差不齐,随手乱飞、侵入禁飞区、干扰民航飞行、侵犯个人隐私甚至携带危险物品等行为频发,给公共安全、国家安全、个人隐私等方面带来诸多安全隐患。
监管法规逐步完善:面对严峻的低空安全问题,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法规,如《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》,明确了无人机运行识别等要求,同时公安部及民航局也加强对低空安全治理的重视,要求提升无人机的可靠被监视能力。
低空安全治理建设的必要性
遵从国家政策要求:响应总书记关于加强无人机专业建设及科技监测体系建设的号召,严格遵守自 2024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的《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》,以及民航局为提升微型、轻型、小型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可靠被监视能力而制定的《要求》。
符合社会发展规律:随着无人机及低空产业的高速发展,低空安全威胁愈发突出,需建立更高效的低空安全治理体系,以保障社会秩序稳定与公众利益,推动低空产业健康有序发展,使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、创造更多价值。
无人机防控功能需求
精准识别与追踪:实现对无人机的精准定位、身份识别、类型分类、飞行轨迹追踪等,准确判断其所属、用途、飞行方向等,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管控措施。
异常行为预警:监测无人机的飞行参数、周围环境等,当无人机出现异常飞行行为,如偏离预定航线、进入禁飞区域、飞行距离超出范围等,立即发出预警信号,提醒管理人员注意。
干扰信号检测与反制:能够检测到无人机的干扰信号,与反制设备联动,对非法无人机进行干扰、迫降或捕获等操作,确保低空安全。
建设方案
系统设计思路及系统架构
设计原则:以低空安全为核心,遵循国家相关政策法规,采用先进的无源探测技术和智能化融合技术,构建集无人机远程报文识别、位置定位、轨迹追踪、防控决策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低空防控系统。系统设计需具备高可靠性、实时性、兼容性及可扩展性,能与城市现有安防系统无缝对接,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。
系统架构:系统主要由感知层、传输层、处理层和应用层组成。感知层包括无源探测设备、无线电监测设备等,负责采集无人机相关数据;传输层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将数据传输至处理层;处理层对数据进行分析、处理、融合,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行威胁评估;应用层提供系统操作界面、防控决策支持、数据管理等功能。
部署方案——全境网格化部署
城市网格化部署:如上图所示,面向全境进行城市网格化部署,每个网格单元部署 6 台侦测设备,利用这些设备对空域进行全方位、无死角的覆盖,实现对全境的低空无人机远程报文识别系统建设。针对重点目标如人民政府、公安局、高铁站等应加大设备部署密度,进行重点部署,确保关键区域的低空安全。
重点部署区域:交通枢纽,包括客运站、火车站、机场;行政单位,如人民政府、公检法;人员密集区,主城区、闹市区,体育场馆、景区、游客中心;基础设施单位,如加油站、自来水厂、发电厂;危化品相关单位,危化品存储、运输、销售等单位;长 130KM 的海岸线。
系统优势
助力空地一体全域防控体系建设:该远程识别系统配合无人机简易执法系统,可快速取证,满足现场、非现场的简易执法,实现空地一体全域防控,支持无人机白名单列表登记,助力城市低空航空器规范化管理,有效提升城市低空安全治理水平,为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有力保障。
精准定位与轨迹追踪:系统能精准定位无人机目标及飞手位置,并实时追踪飞行轨迹,推测无人机的飞行动向,准确判断其威胁程度,提前发出预警,为防控决策提供准确依据,使管理部门能够及时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,将潜在威胁降至最低。
低成本无源探测方案:本系统是一款低成本、适用于整个城市的无源探测设备,采用网格化部署方式,无需复杂的基础设施建设,大大降低了系统的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,同时无源探测技术不发射信号,具有隐蔽性好、抗干扰能力强、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电磁污染等优点,是一种环保、高效的低空安全监控手段。
硬件设备介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