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航局成立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工作领导小组 全面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
2025-7-25顶层设计强化:构建“1+6”工作体系
新成立的领导小组下设6个专项工作组,包括综合安全监管、适航审定、空管空域、市场管理、法规标准及规划发展,形成覆盖低空经济全链条的协同推进机制。其核心职责包括:落实党中央关于低空经济的决策部署,研究制定行业发展规划,协调解决跨部门、跨央地重大问题,督导重点任务落地。
民航局在7月22日全国民航年中工作会议上明确,下半年将重点推进低空安全管控体系建设和适航审定能力提升,加快制定《低空经济基础设施体系框架指引》,规范产业园区发展,整治低端重复建设。数据显示,2025年上半年我国实名登记无人机数量突破272.6万架,累计飞行时长2447万小时,同比增长149%,市场规模预计年底将达1.5万亿元。
政策协同发力:中央与地方联动提速
在国家战略引领下,地方政府已密集出台配套措施。郑州市对获得适航认证的eVTOL企业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励;四川省设立低空经济子基金,重点支持整机装备和动力系统攻关;广州市发布全国首个市级低空起降设施标准,明确三类起降设施的建设要求。
中国航空学会专家董志毅指出,低空经济正从“政策试点”转向“规模运营”,需构建“军地民协同”的安全治理体系。目前,长三角已成立区域低空经济产业联盟,推动适航标准互认和空域协同管理;粤港澳大湾区累计开通无人机航线超700条,年飞行架次近80万次,形成“30分钟航空医疗救援圈”。
产业生态成型:从技术突破到场景落地
领导小组的成立将加速产业链关键环节突破。峰飞航空7月22日交付全球首架“三证齐全”吨级eVTOL,商载400公斤航程200公里;沃兰特航空斩获泰国500架eVTOL订单,金额达17.5亿美元,创行业纪录。在应用端,美团无人机上半年完成配送超20万单,深圳已建成483个无人机起降点,覆盖物流、文旅等多元场景。
民航局表示,下一步将推动低空空域改革向地级城市延伸,简化飞行审批流程,建立“智能管控”新模式。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,预计到2035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将突破3.5万亿元,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增长极。
(本文数据来源:中国民用航空局、国家发改委、赛迪顾问)